10月18日,海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担的国家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以92分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这是该中心今年2月转隶进入该市行政审批局后取得的最耀眼成绩。
作为全省首家完成省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海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于2017年5月被国标委确立为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两年多来,该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标准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省交易中心将海安作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标准化建设县级示范点、全省对外的窗口。
坚持创新理念,不断前延项目服务“触角”。在全省首试“不见面开标”模式,为招投标单位“挤”出了更多时间。去年10月23日,南莫医院门急诊病房综合楼新建工程设计项目6家投标单位,通过网络参加“不见面开标”,短短20分钟后,顺利完成开标程序。今年上半年,政府采购项目也实现了“不见面开标”,这是全省县级市首家双双实现“不见面开标”的交易中心。“实行‘不见面开标’后,预计每年可为投标人节约交通、住宿等开支约2000多万元,场均开标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硬件设施利用率翻倍。”海安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陈铭介绍说,“不见面开标”还可以避免出现重大项目上百家投标单位挤爆开标室的情况,并有效防范“暗箱操作”,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公平、公正。
坚持信息化引领,推动电子化交易全省领先。海安交易中心工程建设项目于2014年全部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交易,重大项目全部实现远程电子化评标,省招标投标办公室多次通报表扬。同时,该交易中心着手积极探索政府采购项目和土地使用权出让电子化交易。目前,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覆盖了所有采购方式,进入中心交易的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建设E路阳光电子监察系统,以招投标为中间环节,运用大数据技术,将项目规划、立项、财政评审、招投标、施工、资金拨付、行政监督、审计、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信息,纳入综合电子监管系统,实现了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统一平台管理。
坚持品牌建设,打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积极打造“阳光交易,至诚服务”的服务品牌。今年以来,该交易中心实施了重大项目容缺受理、交易信息全程提醒、通用产品网上采购、创新产品首购或订购、“清单式”预约服务、服务类项目合同续签、限额以下项目便捷交易、中标通知书免费“快递送”等8项便民服务,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半年,海安新通扬河生态区投资近20亿元的凤栖花苑项目开标,6家企业入围。在项目确定实施的第一时间,该交易中心就主动对接,按“菜单”逐项勾选需要招标项目,并排出时间顺序及所需准备材料。“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清单式’服务,让需要招投标的项目一目了然,为我们的项目早开工、早竣工赢得了时间。”项目方负责人缪卫国对便民服务赞不绝口。为有效打击围标串标行为,净化招投标环境,海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定《评标规范》,要求评标专家对投标文件上传的电脑IP地址、造价人员的加密锁等方面进行比对。前几年查出197家次单位涉嫌违法行为,共暂扣39个项目投标保证金,达3325.4万元。近两年来,海安项目投标人遍布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地中标人数量占比达到60%,类似违法行为基本绝迹。
坚持行业领先,创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凸显。随着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推进,海安创新研究成果显著,服务品牌效应逐步扩大。今年9月,省政务办召开的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整合共享会议,通报了2018年度公共资源交易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海安《“e路阳光”监管系统建设思路和对策研究》为2018年度一类课题,《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流程研究》为三类课题。同时,省政务办确定海安为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试点。年初,南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电子保函试点、产权交易模板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公共资源交易现场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宣贯等3项工作,指定海安为试点单位。
去年,海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全市年度“万人百企”和市级机关形象测评中,服务对象满意度由90.15%提升至95.3%。省内外近20批次同行先后赴海安参观考察标准化建设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改进服务标准体系,提升服务能级,在地方标准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交易中心。”海安市行政审批局局长钱祥健表示。
卢 锋 储开峰 郝荣峰
来源:新华日报